北京西城区高三二模作文分析
2022/5/17 来源:不详新一轮的高三模拟又已开始。有驴君从各地的高三模拟题中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跟大家分享。
今天来看看北京西城区高三二模考试的作文。
原题呈现
以色列生物化学家阿龙·切哈诺沃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于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侯,妈妈教导我说,人走入一条河流,可以顺水而行,也可以逆水而行,你这辈子如果想成功,就永远要选择后者,尽管它可能并不舒服。我能有今天,就是按照妈妈给我画的‘路线’而行的。”材料中“可以顺水而行,也可以逆水而行”,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材料解析
这篇作文的意图很明显。虽然给了“顺水而行”和“逆水而行”两个方面,但实际上出题人显然不打算让我们写顺水。所以,我们选择的论点方向自然就是逆水而行。材料中给了我们逆水而行的解释:你这辈子如果想成功,就永远要选择逆水而行。不过这只是一个空泛的方向,如果在考场上时间不够了——假设只剩十五分钟时间写作文,你可以不去解释“逆水而行”,直接动手往下写,比如为什么要逆水而行呢?因为我们要成功就必须逆水,然后举几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例子(鲁迅、苏轼、陶渊明等等),然后写今天的青年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强化自己的意志,不畏困难,敢于逆水而行,第二要增强本领,迎接逆水而行带来的挑战——这种写法得不到太高分,但只要论证过程中跟论点的联系足够紧密,也能帮你写出一篇二类文(各地给分标准不太一样,但这种作文基本就是平均分上下的水平,论据选得好可能略高)。要想得高分,先要解释逆水而行的具体效果,这个在材料中没有给,需要我们自己去想了。把逆水和顺水相比较的话,顺水显然是为了更舒服,而逆水可能是出于某种追求,为自身或者为国家,比如愚公移山是逆水而行,王安石变法也是逆水而行。逆水的结局不一定成功,但是有人为了真理,有人为了理想,有人为了国家,他们都选择了逆水。逆水而行不是逆社会潮流而动,不是开倒车,而是鼓足勇气向梦想的方向前进。有了这个解释,我们的作文才更容易得高分。像这样的作文题还有很多,出题人给的话题是带有比喻意义的,我们需要通过论据或者联系现实把这个有比喻意义的话题具体化——以这篇作文为例,只要想到逆水而行的具体例子,就很容易解释出逆水而行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就得到了对论点的具体解释。考场上的一类文和二类文之间的差别,很多时候就在这个解释上。加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