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核酸检测一役的两天三夜中国发展网
2023/3/9 来源:不详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荆文娜
“我们小区大爷刚刚敲门说,明天下午社区集体组织核酸检测。”1月21日晚,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邹女士和朋友发信息说道。没过多久,同处西城区的朋友也收到了小区物业发布的检测通知。近期,随着北京市顺义区、大兴区新冠肺炎疫情的局部集中暴发,1月22~23日两天,北京市多个区分批次组织区域内居民、驻区单位工作人员开展核酸检测。数据显示,截至23日24时,北京市西城区完成大规模核酸检测万余人次。
1月22~23日,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各检测点紧张有序地开展核酸检测。
“这一轮核酸检测好高效啊,从检测点的搭建到完成检测,速度都很快。”“上午检测,傍晚时分结果就出来了。”“虽然需要排队等候,但行进速度很快。”……对于北京市这一轮开展的核酸检测工作,市民普遍的感觉是“快”。而在这“高效”的背后,是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有关机构和部门的快速反应和日夜奋战。短短两天时间,即完成了居民和驻区单位工作人员的全面检测。
肖存利和同事们在会议室全盘指挥协调负责站点的核酸检测工作。
“刚开始有点懵”“不停接打电话”“工作紧张而有趣”“肾上腺素飙升睡不着”“终于平静了”……对于迎战本轮核酸检测工作的医院院长肖存利而言,这些状态都是她这两天三夜来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让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略感意外的是,接受采访时,说起那几天的经历,高强度的工作让肖存利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兴奋、收获满满。缘何如此?就让我们看看她两天三夜都经历了什么。
第一夜:兴奋而紧张
“第一晚刚接到电话时,一开始有点懵,随后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紧张的是如何在做好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确保核酸采样任务高质高效完成。”说起21日晚接到任务时的心情,肖存利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摸着头微笑地说,那日下班后,她乘坐地铁回家,嘈杂中接听电话时才发现有未接来电。作为西城区医院,这家以精神卫生专业为特色,同时兼具综合医疗服务功医院,首当其冲成为此次区域核酸检测工作中的主力军。“我们接到任务要求22~23日2天内完成辖区全员检测,如果根据原先的应急预案,如果一天完成50%的工作量还可以。”然而,面对第一天就要完成80%的硬性要求,肖存利心里多少有些犯嘀咕,虽然对预案也进行过演练,但与实战还是有区别,面对即将到来的高强度工作和巨大压力,接到任务后的她就不停地开始打电话沟通部署工作,从接到任务,到组织安排好有关工作,一共仅用了8个小时。
一位接受检测的小朋友送给工作人员的自制小糖果和爱心牛奶。肖存利/供图
“如何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工作流程?”“如何做好有关保障工作?”“如何才能确保顺利按时完成任务?”……肖存利坦言,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在工作部署中,为了确保这一连串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一整晚她的脑子都在飞速运转着,人处于亢奋状态,至今回想起那晚,她还感觉到有些恍惚。
肖存利介绍,在此次核酸检测工作中,西城区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全区核酸检测采样人员力量的统筹、实验室检测机构的选取,并配合街道布置采样设施设备,街道社区主要负责组织受检人员以及检测点选址、搭建等工作。各医院则主要负责指定辖区内流程设计、采样及标本管理等有关工作。在新街口街道,医院外,负责采样的医医院、医院、新街口社区卫医院等。这些单位通过整合,组建起一支多人的大部队负责辖区10余万人的检测。
“新街口街道一共设立了24个检测点,其中包括22个‘小点’和2个‘大点’。”肖存利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小点”即设立在居民家门口的检测点,通常在街边的相对空旷处,避免居民跑远路。“大点”则主要是针对辖区工作单位和写字楼等,如在辖区公园、旧造纸厂等检测点,为航天金融大厦、交通队等有关单位人员进行采样。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检测点中,医院承担了超过一半站点的检测工作。
第一天:“乱”中有序
“早上8点,采样的工作人员准备就绪,穿好防护服在各个检测点开始工作,而在这之前,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肖存利介绍,前期,有关物资的准备和运送等工作至关重要。采样工作开始前,各种相关物资堆放在屋子里,几乎没有下脚地儿。站着的,坐着的,打电话的,数数的……“放眼望去,当时现场的热闹劲有点像农贸市场,但在这嘈杂而看似忙乱的表象下,各项工作却在井然有序地推进着。”
肖存利介绍,医院在此次核酸检测过程中,以科室为单位,采取整建制对接各项工作。除急诊等重要科室外,几乎全员出动,每个科室负责一个检测点,并分为物资组、采样组、标本接收组等工作小组分工协作。“22日一大早,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大多是负责物资的同事打来的。”肖存利笑着说。原来,一方面,来自北京市四面八方的同事对辖区内林林总总的胡同并不十分熟悉,不少设立在胡同中的检测点很难一下找到,在大家都不熟悉路线的情况下,只能自己想办法到达目的地;另一方面,有些胡同狭窄拥挤,物资车辆无法通行,因此,工作人员只能“人肉”将物资扛过去。回想起同事们背着大包穿梭在胡同中找检测点的身影,肖存利觉得既可爱好笑,又心疼,但同时更多的是为同事们的拼搏精神骄傲。
在这些“拼命三郎”的努力下,采样组成功“接棒”,检测工作按时顺利进行。肖存利介绍,22日的检测工作从早上8点一直进行到深夜,每个班组3~4人,2小时一换岗,不医院日常工作的同时,兼顾完成额外的检测任务。“停休返岗,采核酸;下白班,采核酸;下夜班,采核酸;采核酸,上夜班。”这几乎是医院所有参与检测工作医务人员的行动轨迹。“周五出任务同事帮忙接大宝,昨天晚上大家战斗到10点多,今早爹娘摸黑做早饭支持我。”“离家45小时后,当听到自己负责的几个点位老师全部完成离开后,心一下就放下了,圆满完成任务,可惜我的红棉袄配绿裤子没有留个影。”“连续50个小时的战斗。”“Day2,8:30~00:05,为人民服务。”……看着同事们发出的一条条朋友圈,肖存利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讲起那两天的经历时,始终都是笑呵呵的,笑容的背后是同事们日夜奋战恪尽职守带来的安心。在这群“最可爱的人”身上,沉重的任务早已化为嘴角的一丝微笑。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激情下,首日医院顺利完成了辖区负责站点检测任务80%的采样量。“第一天工作结束后,我觉得很自豪,团队很有潜力。”肖存利很有信心地说。
第二天:归于平静
“第二天早上,一切归于平静。”肖存利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有了22日一天的工作经验,第二天剩余一小半的检测任务在工作人员眼里显得驾轻就熟,前来沟通、请示、咨询的电话几乎没有了。于是,在位于医院门诊楼背后的行政小二楼会议室,医院的“作战”指挥室,忽然间恢复了平静。“23日下午,前来检测的人员明显减少,检测工作进入尾声。”肖存利坦言,这次检测任务让她和团队收获颇丰。
“在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范围广的情况下,各有关部门整建制协作很重要,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进了部门间、院际间、同事间感情。”说到此次工作的收获,肖存利表示,在完成这次任务中,医院与街道社区也是整建制对接,这让原本接触不多的双方一战下来革命友情迅速增进。不仅如此,医院内部原本少有交集的科室同事也熟络起来。“这次任务的完成就是一场特殊的‘团建’。”肖存利感慨。
“更重要的是这次任务结束后,我们又进一步完善了有关疫情防控应急机制。”肖存利介绍,刚刚接到任务时都是从各科室临时抽调人员应急。但任务结束后,医院已建立起一整套工作机制,按照人员调度组、核心采样组、预防院感组、标本接收组、物资保障组等,分工协作,实现了“应急规范化”“应急常态化”。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刚组建不久的检验科也经受住考验,显示出专业实力,在此次任务中还承担了部分检测工作,并达到了6~8小时快速出结果的要求。
23日晚工作结束后,精神高度紧张的肖存利却睡不着了,平复情绪后强行入睡。24日早上6点,她的朋友圈动态已更新为“充电完成,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