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北京透过城门看北京生存到死亡,不
2024/8/16 来源:不详北京,首都,中国上下五千年,千年看北京。作为六朝定都之所,北京的每一个朝代都耗费了大量资源修建规制严整、规模宏大的城墙及城门。
千百年过去,如今这些城门已融合到了市井生活中,但它们仍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走近它们的人会触摸到历史脉络。
其中,西城区因位于北京城内城西部而得名。西城区历史悠久,元、明、清三代均为都城西半部。
年,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上的西直门图
说到北京的城门,老北京人会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指的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这些城门早已融入了北京人的骨血,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年,西直门南面全貌,可见内城西北角楼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有这样一段话:“整座城市的生活都集中在城门一带;进出城市的生灵万物都必须穿过这些狭窄的门洞。而由此通过的,不仅仅是汽车、动物和行人,还有伴随着思想与愿望、希望与失望、死亡与新生的婚礼和葬礼仪仗队。在城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整座城市的脉搏,似乎全城的生命与意志都通过狭窄的门洞奔涌着——这座名叫北京的城市,它每一次跳动的脉搏,都彰显着这个有机体的生命节奏。”
老北京胡同
用这段话形容西城区的城门再合适不过,从饮水到取暖再到行兵打仗和犯罪受刑,西城的几个城门可算作承包了古代人的大半生。
年,西直门全貌
西直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自元朝开始就是北京城的重要通行关口。论大小,西直门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
年,西直门全景
年,西直门城楼西北面
所谓九门走九车,西直门走的就是水车。
?年,西直门南面全貌及护城河
彼时皇室用水由玉泉山来,由西直门运进,当时的水吏曾在西直门瓮城门洞中镶嵌汉白玉一方,石面上没有字,全是天然形成的水纹,这便是为老北京人津津乐道的“西直水纹”。西直门建造时,还设计有排水功能,在有敌军妄图从西直门入侵北京城时,就可以放水抵御。
玉泉山
虽然西直门拥有辉煌的过去,但它在王朝覆灭之时就逐渐失去了本身的功能,成为地片名,更有趣的是,如今的西直门已经有了更标志性的代表,人们谈起西直门,第一反应会是那座“上去就下不来”的二环魔性立交桥,不再是它在元明清三代的光辉历史。
西直门桥
煤炭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做饭烧水都需要燃料,尤其是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取暖的煤炭更为重要。
元代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后,人口增加带来了大量煤炭需求,到了明代,京城用煤更普遍,顾炎武说,“京城百万之家,皆以石炭为薪”。明清时,北京阜成门成为京城运煤进城要道,被称为“煤门”,阜成门附近更成为北京较大的煤炭交易市场。
年,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中的阜成门图
年,阜成门箭楼东北面
年,阜成门外关厢的市场
如今,和西直门一样,阜成门也成了片区名称,阜成门周边的文物比比皆是,路北,从阜成门往东一字排开妙应寺、历代帝王庙和广济寺三座古寺。北京鲁迅博物馆也坐落在附近,这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秋夜》一文中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出自这里。
妙应寺(白塔寺)
广济寺
西城区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其既有柴米油盐,又有金戈铁马。
古代行兵打仗也讲究“排面”,北京的城门很多都有士兵出征专属寓意。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明清两朝,每逢出兵,将士们都要从德胜门出发。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取“旗开得胜”之意。不过,玄学到底是玄学,士兵们出德胜门打仗,有胜也有败。
年,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上的德胜门图
年,德胜门城楼西南面
关于德胜门还有个典故,乾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通,碑之高大,令其他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人称:“德胜祈雪”。
年,德胜门箭楼西面,瓮城外护城河、石桥
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代人生死更称得上“无常”二字,宣武门就是清代犯人从内城刑部监狱到菜市口刑场受刑的必经之城门,多走囚车,人称“死门”。城门外箭楼下西侧有一石碣,上书“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
年,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上的宣武门图
年,宣武门箭楼西南面,瓮城外护城河
宣武门还曾是北京城的报时地点,明清时期,北京一直沿用“暮鼓晨钟”制度,用钟鼓向百姓报时。年后,午时鸣炮取代钟鼓。宣武门瓮城上架有火炮,每日午时鸣炮,放炮一声,声震南城,京城人以此对时,有“宣武午炮”之称。
年,宣武门瓮城箭楼城台上的大炮
四九城那么大,西城区的城门独占一隅。在北京人心中,这“里九外七”的城墙和城楼,不仅见证着王朝的辉煌与覆灭,存在与消失,更记录着北京人一代又一代的沧桑历史。
北京夜景
就像《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说的那样:“这些美妙的城墙和城门,这些北京动人辉煌的历史的远方记录者,还能在这个世界上屹立多久呢?……也许当这些城楼都消失的时候,北京也就失去了它全部建筑中最具特色且最迷人的部分。”
(图片来源北京脉搏与摄图网)
责编:朱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