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年基本形成各
2022/8/26 来源:不详北京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于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部署“十四五”时期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会上获悉,《规划》提出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分两步走的目标任务:到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到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从中可以得出重要判断: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已经蓄势待发,窗口期已经开启,眼下重要的是落好“五子棋”中的第一子。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规划》全文发现,《规划》提出了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三大支柱,实际上就是三大发展目标。
以“科学中心”为核心绘制北京科技创新图谱
《规划》提出,“科学中心”建设要取得新进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这个水平是排在全球前列的,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更要达到17%左右。
以科学中心建设为核心,《规划》提出的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首先是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版”:推动“三城一区”内的科技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以提升科研组织化、体系化能力为突破口,打破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行政隶属限制,鼓励围绕重点领域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在京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三城一区”内优化布局。
在打造国家实验室“升级版”的基础上,还要持续优化并争取更多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例如在汽车行业,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要完善独立开放运行机制,与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平台加强技术协同,推动融合创新;在种业行业,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要建立健全项目筛选机制、市场化决策机制、不同阶段资源要素整合机制,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加速转化;此外还要积极服务区块链、疫苗等领域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
以重点领域和产业打造世界科技领先的格局
《规划》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领域攻关,同时布局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功能,两手都要硬,以此打造世界领先的格局。
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规划》划出了11大重点领域,分别是: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性研究;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开展量子信息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开展区块链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开展生物技术前沿技术研发;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化研发;支持开展关键新材料“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开展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积极布局生物育种创新发展;加速推进空天科技创新。
《规划》同时提出,提升创新链、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深度支撑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以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例,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后,要积极落实国家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进氢能、先进储能、智慧能源系统等领域减排降碳关键技术研发攻关。
以丰富场景和密集制度安排谋划创新生态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规划》以丰富的应用场景设置、密集的制度创新,谋划出北京“十四五”时期的科技创新生态。在应用场景建设方面,北京从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强化碳减排碳中和科技创新、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实施科技冬奥专项计划等六方面,提出构建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
其中,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应用与场景落地,强调“清晰度”: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5G传输+8K超高清视频技术”(“5G+8K”)、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扩展现实/混合现实(AR/VR/XR/MR)等技术在传播、影视、出版、演艺、文旅及未来虚实融合社会场景应用。
在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场景中也强调了对“精准度”场景的描绘,要针对区域性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环境增容等过程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智能监测检测技术、精准计量控制技术、低碳资源化技术和智慧化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形成污染物全过程治理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还注意到,密集的制度创新也让科技生态更显“活力”,以真正做到“用好人”和“办好事”。在“用好人”方面,《规划》明确提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例如,《规划》要求在各类人才项目中建立公开透明、平等竞争的培育机制,探索推行人才“推荐制”。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绩效奖励力度。允许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取酬。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
在“办好事”方面,《规划》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也提出探索方向。例如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区”政策叠加联动,打造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升级版”。
区域定位
《规划》为各区明确“创新定位”
《规划》为各区明确了创新定位,提出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有序引导各区根据禀赋和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吸收“三城一区”外溢科技成果,形成配合良好、统筹协同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中关村科学城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重点方向,实现更多“从0到1”原始创新,加快战略高技术突破,深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营造一流创新创业文化,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电网等新基建项目,加紧建设数字贸易港,探索数字贸易规则,打造全球数字技术供给源。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生态雨林”系统,提升创新生态能级,打造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国际化创新生态。
怀柔科学城
突破怀柔科学城。强化以物质为基础、以能源和生命为起步科学方向,深化院市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营造开放共享、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聚力建设“百年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丁明达介绍,“十四五”时期怀柔科学城核心是发挥科学设施集群效应。坚持建设与运行并重,高标准推进“十三五”装置平台建设,确保29个科技设施平台能够正式运行。同时要确保“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一些科技设施平台土建完工,部分进入科研状态。怀柔科学城要完善交叉合作研究的组织机制,发挥五大科学装置空间集聚功能互补,同时让它具备协同创新的条件优势。
未来科学城
搞活未来科学城。紧抓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先进能源、数字智造等发展机遇,秉承“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理念,加强东西联动,推进“两谷一园”建设,加快打造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底层技术攻关,打造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沙河高教园加快高校院系学科整建制迁入,推动校企合作,加快建设新型研发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教园科技创新综合体等各类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瞄准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领域高端发展需求,加快建成北京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产业生态优势,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高地,推进双“1+1”工程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零部件、材料和工艺等技术突破和工艺装备验证,开展新型存储器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建成生物药研发生产平台、高端制剂定制研发生产(CDMO)平台、疫苗大规模生产基地、细胞与基因治疗研发中试基地、mRNA疫苗技术平台与生产基地等,提升医药健康平台创新支撑作用。围绕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和操作系统等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支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集群发展。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加快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运用。
顺义区
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以及航天领域,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建设工艺、封装和检测等共性技术平台,打造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高地;推动智能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领域创新中心,推进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制造等技术集成创新;推动航空发动机、航空复合材料、机载航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发展地理信息、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等高技术服务。
东城区
聚焦数字经济、健康产业、文化科技等领域,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推进传统商圈转型升级。
西城区
以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为重点,强化与中关村科学城对接联动,打造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
朝阳区
聚焦人工智能、数字消费科技等领域,发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推动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打造现代化国际创新城区。
丰台区
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强化创新研发功能,打造全国轨道交通创新中心。
石景山区
聚焦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领域,依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推进科幻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
大兴区
聚焦高端制造和医药健康领域,依托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政策叠加优势,建设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园,打造南部“先进智造”主阵地。
门头沟区
开展矿山、农业、园林等生态修复先进技术试验示范,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协同发展,推动高精尖产业创新示范。
房山区
聚焦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石墨烯、新型显示材料等,打造“先进智造”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平谷区
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全市领先优势,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
延庆区
推动无人机与5G技术融合,拓展无人机运行场景与产业发展,推动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体育科技产业。
《北京青年报》11月25日见报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雷嘉
编辑/谭卫平
[北京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