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长街什刹海大栅栏北京老城区以后要这

2025/4/30 来源:不详

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k9vf6fi.html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千百年的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底蕴深厚、独一无二的北京。为了体现首都风范、强化古都风韵、展现时代风貌,近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旨在从技术上规范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据了解,该《导则》已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网站公示,公示期为7天,市民可到网上查询《导则》的相关内容,并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建言献策。保护老城区特有风格和底色据了解,该《导则》的适用范围为北京市老城内的33片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南长街、北长街、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等区域,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占老城总面积62.6平方公里的33%,占核心区92.5平方公里的22%。中心城区范围内其他需要成片保护的地区可参照执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对保护好北京老城这张‘金名片’做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说,老城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集中体现区。在传统上,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天际线呈现一种平缓有序、水平延展的状态,街区内以1至2层的胡同四合院建筑为主,多数建筑体量不大,有规律地散布着宫殿、府衙、坛庙、寺观等较为高大的建筑。街区整体色彩则以青灰色为主,点缀以金黄、红、绿等较高等级的建筑色彩和浓荫密树。这是北京老城区特有的风格和底色,是应该保护的部分。但街区不是“文物”,它是活的、动态的,随着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更新和改造的需求。那么,保护与更新,这个度应该怎么把握?具体怎么执行?就需要一个专业的技术导则来规范和引导,否则就会出现过度粉饰、风格不一、私搭乱建等现象,破坏老城的原有风格和韵味。在这种背景下,《导则》编制出台。据介绍,东城区史家胡同45号院落展开公共空间提升时,就是按照《导则》的思路去做的。为保护该院落原有的风貌,老物件尽量复原,比如修缮院内破损严重的垂花门时,根据修缮前垂花门上残留漆片保存的色彩信息,严格按照传统工艺“黑红净”的彩画做法,用烟子油与红土烟子油进行彩画,复原了老北京四合院朴素、典雅的风格。在“保护”的同时,为了便于居民推车进出,设计师在街门、垂花门门道台阶等存在高低差的地方,巧妙地设置了可移动的木制坡道,从而避免因设置无障碍设施影响建筑风貌,做到了保护与更新和谐并举。另外,他们在地面整修中还恢复了部分院内绿地,通过居民认养的方式种花、种菜,开展院落绿化,让小院又恢复了欣欣向荣地活力,居民的居住环境大大提升。非物质要素纳入保护范围北京日报记者在《导则》中看到,在内容上,《导则》采取了整体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思路,分“街区整体风貌保护”、“建筑风貌保护、控制与设计”、“街巷空间及附属设施”三个层次进行风貌保护和控制,并按类别归纳了10项“保护要素”和10项“整治要素”。在“保护要素”中,侧重于强调街区内各类有保护价值的元素,特别是街区天际线、整体形态特征和色彩基调、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等整体风貌方面的元素,另外,在其他方面,除了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和构筑物、街道和胡同肌理、历史水系、古树名木等物质要素之外,《导则》还将街区功能、人口构成和社区结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物质要素系统纳入了“保护要素”的范围。北京老城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传统上以居住为主,根据非居住功能所占比例的多少,街区按照整体功能的类型可分为居住类街区和混合类街区两大类别,《导则》强调了对这一功能构成的延续,在避免过度商业化的同时,确保合理生活服务功能的保留和提升。在“整治要素”中,重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8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