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长安城有多少坊每个坊有多大如何布局一
2025/5/4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唐长安城内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相互交叉,彼此分割区划而成的。这些被区划的棋盘式网格地段,隋文帝时称“坊”,隋炀帝时改“里”,唐代时又称“坊”,或以坊”、“里”并称。
1、唐长安城有多少“坊”?唐长安城中的坊里之数,随着都城建设的发展,先后有以下三次增减变化起初,按外郭城的全部面积,以东西十四条大街和南北十一条大街相互交叉来分割,本可以区划为坊另两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
并且,在分布上以朱雀大街为中界,街东与街西数目相等,各有五十五坊另一市。但在隋初营建大兴城时,都城东南隅的曲江及其以北一带,虽然占有两坊之地:实际上却没有设坊。
如《雍录》载:
“隋营京城,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不为居人坊巷,而凿之为池”。
这样,东城区的五十五坊中,减去二坊,成为五十三坊,与西城区五十五坊合计,全城总数是一百零八坊。这是隋初至唐初时期长安城中的坊里之数。
唐高宗龙朔二年(年),由于大明宫的再次修建,为了开辟一条宫前南北大街,将郭城东北部丹凤门前的翊善坊与永昌坊从中辟开,使其各为二坊,分为光宅、翊善、永昌、来庭四坊。
这样,东城区由五十三坊,增加二坊,成为五十五坊。与西城区五十五坊合计,全城共一百一十坊。这是龙朔二年以后,至唐中期开元初时,长安城中的坊里之数。
唐玄宗开元二年(年),由于在东城区原隆庆坊营建了兴庆宫,从而使东城区五十五坊失去一坊,成为五十四坊。兴庆宫虽然后来还向周围的胜业坊、永嘉坊、道政坊有所增广,但并没有再引起坊数的变化。
这样,东城区的五十四坊与西城区的五十五坊合计,全城共为一百零九坊。这是开元二年以后长安城中的坊里之数。
总之,长安城中的坊里总数,在不同时期曾有三次变化,先后为一百零八坊、一百一十坊与一百零九坊。而此坊数的变化,都是由东城区坊里之数的增减而引起的。
2、长安城“坊”的布局长安城中的坊里,虽然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与南北向通衢大街自然交叉分割而成的,然而,它的区划分布,却是按照一个完整的规划设计思想布局的。
首先,坊里在排列上,采取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对称的形式。
朱雀街以东,东西五个纵列,南北一十三个排坊,共五十五坊另一市;朱雀街以西,亦为东西五个纵列,南北一十三个排坊,共五十五坊另一市。
街东与街西,坊里的数目,位置及其形制,面积的大小,都是彼此对等、左右均称的。因此,坊里的分布,井然有序,十分规律而又整齐。
其次,坊里在布局上,隋初大兴城的营建大师宇文恺,还给坊数与位置的设计,赋予一定的寓意。
其中皇城两侧南北排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皇城正南东西四列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王城九逵之制”。
总之,唐长安城坊里的布局,排列规律,赋有寓意,是我国古代坊里之制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
3、坊里名称长安城中的坊里,各有坊名,其位置排列的顺序如后:
朱雀街东第一纵列,从北而南共九坊:
兴道坊开化坊安仁坊光福坊靖善坊兰陵坊开明坊保宁坊安义坊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兴道坊于景龙三年(年),以避驸马都尉武攸暨父名之讳,改称瑶林坊。景云元年(年),复其旧称。
(2)安仁坊,本名安民坊,永徽元年(年),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称安仁坊。
朱雀街东第二纵列,从北而南,共九坊:
务本坊崇义坊长兴坊永乐坊靖安坊安善坊大业坊昌乐坊安德坊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务本坊于景龙三年(年),以避驸马都尉杨慎交父嘉本名讳,改称玉楼坊。景云元年(年),复其旧称。
(2)永乐坊,《旧唐书·裴度传》称为平乐坊。传中有“度平乐里第,偶当第五岗”之句。
(3)靖安坊,靖或作静。如《旧唐书·武元衡传》称其为静安坊。传中有“元衡宅在静安里”之句。
(4)大业坊,本名宏业坊,景龙中(-年),避孝敬皇帝(高宗第五子,武则天所生长子李弘,谥孝敬皇帝)名讳,改称。
朱雀街东第三纵列,从北而南,共十五坊:
翊善坊光宅坊永昌坊来庭坊永兴坊崇仁坊平康坊宣阳坊亲仁坊永宁坊
永崇坊昭国坊晋昌坊通善坊通济坊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光宅坊本属翊善坊之地,来庭坊本属永昌坊之地,置大明宫后,因开丹凤门街,遂辟此二坊各为东西两坊。
(2)《长安志》记永兴坊与崇仁坊之间,又有一广化坊,此系将朱雀街东第四纵列第三排安兴坊,后改称广化坊误记于此。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已将其序列更正过来。
(3)崇仁坊,据徐松考订,异名为昌化坊。
(4)晋昌坊,因晋、进同义,故《长安志》又作进昌坊。
朱雀街东第四纵列,从北而南,共十一坊另一市:
长乐坊大宁坊安兴坊胜业坊东市安邑坊宣平坊升平坊修行坊修政坊
青龙坊曲池坊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长乐坊因北对大明宫延政门,后改名为延政坊。
(2)安兴坊,后改广化坊。
(3)胜业坊,本名宜仁坊,武德初,坊中立胜业寺,其坊因此改名。
(4)宣平坊,平或作政,称宣政坊。
(5)修行坊,本名修华坊,武后时避讳,改称修行坊。景云元年(年)复旧称,后又改之。
(6)修政坊,古修、循通用,亦称循政坊。
朱雀街东第五纵列,从北而南,共十坊及兴庆宫、曲江芙蓉园:
入苑坊(十六王宅)兴宁坊永嘉坊兴庆宫道政坊常乐坊靖恭坊
新昌坊升道坊立政坊敦化坊曲江芙蓉园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入苑坊,玄宗先天(年)以后,皇子幼则居内、年长即在本坊分院而居,称为十六王宅,或十六宅。
(2)兴庆宫,本为隆庆坊开元二年(年)置宫,因本坊为名,讳隆改兴,名兴庆宫。
(3)靖恭坊,或作静恭坊。
(4)敦化坊,一作敦教坊。
朱雀街西第一纵列,从北而南,共九坊:
和善坊通化坊丰乐坊安业坊崇业坊永达坊道德坊光行坊延祚坊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善和坊,《长安志》中此坊坊名缺失,《唐两京城坊考》中疑此坊名为光禄坊。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列此坊名为善和坊。
(2)通化坊,《长安志》中坊名缺失,《唐两京城坊考》坊名亦缺失,注中云疑为殖业坊。《类编长安志》列此坊名为通化坊。
(3)崇业坊,据《唐会要·观》载,开皇二年(年)移故汉城玄都观“至安善坊”。故此坊旧名疑为安善坊。
(4)光行坊,本名光显坊,因避中宗名讳,长安年间(一年)改称光行坊,一作光仁坊。
朱雀街西第二纵列,从北而南,共九坊:
太平坊通义坊兴化坊崇德坊怀贞坊宣义坊丰安坊昌明坊安乐坊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崇德坊,本名弘德坊,避孝敬皇帝弘之名讳,神龙初改称。
(2)怀贞坊,武后以母号太贞夫人,改名怀贤坊。神龙元年(年),复其旧称。
(3)丰安坊,《长安志》卷九记其名为安丰坊。
朱雀街西第三纵列,从北而南,共一十三坊:
修德坊辅兴坊颁政坊布政坊延寿坊光德坊延康坊崇贤坊延福坊永安坊
敦义坊大通坊大安坊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修德坊,本名贞安坊,武后避其母太贞夫人讳,改称。
(2)布政坊,本名隆政坊,避玄宗名讳,改称。
朱雀街西第四纵列,从北而南,共十一坊另一市:
安定坊休祥坊金城坊醴泉坊西市怀远坊长寿坊嘉会坊永平坊通轨坊
归义坊昭行坊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醴泉坊,本名承明坊。开皇二年(年),缮筑此坊,因掘得七眼甘泉浪井,饮者疾愈,因以名坊。
(2)长寿坊,隋旧名广恩坊,因避炀帝杨广名讳,改称。
(3)永平坊,本名永隆坊,后避玄宗李隆基名讳,改称。
(4)昭行坊,本名显行坊,因避中宗李显名讳,长安年间(一年)改称。
朱雀街西第五纵列,从北而南,共一十三坊:
修真坊普宁坊义宁坊居德坊群贤坊怀德坊崇化坊丰邑坊待贤坊
永和坊常安坊和平坊永阳坊
此数坊中坊名变化者有:
(1)义宁坊,本名熙光坊,隋恭帝义宁元年(年),改称。
(2)崇化坊,本名弘化坊,避孝敬皇帝李弘名讳,改称。
(3)永和坊,本名淳和坊,元和初,避宪宗李淳名讳,改称。
4、长安各坊的大小长安城中各坊里的范围,因其位置的排列而有所不同。如果除去后来因开辟丹凤门街与扩充兴庆宫引起其周围一些坊里,如光宅、翊善、永昌、来庭及胜业、安兴、永嘉、道政诸坊范围变化之外,全城其他坊里范围的大小,大体上分为以下五类:
首先,皇城正南,朱雀街东西两侧的内二纵列十八坊,范围相对最小。
《长安志》载其范围“南北各三百五十步(约合.5米)”,“东西三百五十步(约合.5米)”。而据考古实测,此二纵列十八坊南北长米至米,东西宽米(街西)至米(街东)。
其次,皇城正南,朱雀街东西两侧的外二纵列十八坊,范围较前渐次为大。
《长安志》载,其范围南北长三百五十步(约合.5米),“东西四百五十步(约合.5米)”。考古实测数南北长仍为米至米,东西宽米(街西)至米(街东)。
其三,皇城以南,以上四列坊之外的东西两侧六列四十八坊,范围又较前渐大。
《长安志》载,其范围南北长仍为三百五十步(约合.5米),“东西各六百五十步(约合.5米)”。
考古实测数南北长仍为米至米,东西宽米至米。
其中朱雀街东第三列坊,东西宽米;第四列坊,东西宽米;第五列坊,东西宽米。
朱雀街西第三列坊,东西宽米;第四列坊,东西宽米;第五列坊,东西宽米。
其四,宫城东西两侧的十二坊,范围又较前为大。
《长安志》载,其范围“南北各四百步(约合米)”,东西宽仍为六百五十步(约合.5米)。
此数坊因被现代建筑所压,无考古探测数。
其五,皇城东西两侧的十二坊范围最大。
《长安志》载,其范围“南北各五百五十步(约合.5米)”,东西宽仍六百五十步(约合.5米)。考古仅实测了其中的居德坊,探得南北长度米,东西宽度米。
从以上文献记载与考古实测的情况看,长安城坊里范围大小分为五类的趋势是一致的。
然而,二者比较,考古实测数往往较文献记载数为大;同时,文献中记朱雀街东与街西对称坊里范围数彼此相等,而考古实测朱雀街东则较街西坊里的东西宽度为大。
出现以上两者差异的原因,是因为考古实测并非坊墙之间的范围,而是坊墙之外街与街之间的距离,因而实测数有所增大。
再者,又因为朱雀门并不在皇城南面的正中而位置稍偏西,因而实测朱雀街东较街西坊里的宽度自然要大。
其次,外郭城坊里因排列位置而在范围大小上,之所以会有如此五种区别,这既有布局设计上的原因,也有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如皇城正南的四列坊范围之所以较小,是因为设计者们要把向南距郭城之间划分九坊,以象“王城九逵”,从而其南北长度受到限制;而东西宽度又受到“以象四时’安置四列坊的限制。
其中,又由于皇城南面三门的间距较短,而朱雀大街又极宽敞,所以,朱雀街两侧内二列十八坊较外二列十八坊范围更小。
皇城以南另外东西六列四十八坊,范围之所以相对较大,是因为郭城南面两侧,各距东西城墙较宽的缘故。
宫城、皇城东西两侧的坊里范围更大,是因为这里南北只划作四坊,以与南面九坊合为十三排坊,“象一年有闰”;而东西只划作三坊,以与南面三列坊取直,范围自然增大。
其中又由于皇城南北长度长于宫城南北长度,因而皇城东西两侧坊里的范围,也就最大。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