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研月开幕新

2025/5/29 来源:不详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今日,北京市西城区第二十个教育科研月全面启动。本次教育科研月围绕“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从价值共识到实践创新”这一主题,组织20场学术活动,将全面体现西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追求与专业素质,全面体现西城区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推动西城教育科研工作深入发展。“在这个平台上,涌现出了一批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扎实前行的学校,成长了一批砥砺奋进不负韶华的优秀教师。”原国务院参事、西城区教育学会会长李烈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近20年来,西城区教育科研活动持续开展,为西城区学校搭建起宽广的学术交流和展示互动平台,为西城区教师提供了学习成长、发展提升的平台。教育科研活动不仅促进了区域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更为基层教育的发展营造了重研究促改革的整体氛围。“西城区要打造高品质的教育体系。”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冯洪荣认为,高品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方面,教育的底色要好,从基础教育开始,学生要保持眼明心亮、身强体壮的品格。第二个方面,教育的成色要好,所谓‘成色’要好,就是要围绕人的培养下功夫,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体现出‘全面’的质量。第三个方面,成长要好,就是要优化教育过程,让每一个教育细节都体现出孩子的需求。”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表示,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实践场景中会碰到大量复杂、生动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去一一解决。他认为:“实践研究要把学理和事理统一起来,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对抽象的或者普遍的理论进行创新,而在于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这对教师的成长、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的落地、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西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委主任赵蓬欣在会上发布了题为《搭建科研平台助力教育创新》的主旨报告,就西城教育科研月20年以来的经验与收获、教师在研究中的成长与发展、区域教育在时代进步中的改革等做了系统介绍。他介绍,当年之所以创立“教育科研月”这一品牌活动,源自于一个朴素的愿望,“聚焦中小学教改实践,深入推进‘科研兴教’”,20年来,实现了很大突破。从区域层面来看,通过搭建专业的科研成果展示交流平台,促进了行政、科研与教研的整合,区域的科研管理理念得以转变,教师成为科研活动的主角而站在了舞台的中央,区域教育科研从数量和质量另方面都获得突破,形成一批优质教育教学成果。北京市第七中学校长王文利表示,正是在西城教科院的引导下,北京市第七中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系统性变革,建立起民主开放的管理体系,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未来,我们还将在西城教科院的带领下,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依托课题研究不断变革,以更加严谨科学和高效的方式,持续推进学校治理机制现代化建设,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现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教科研是促进老师成长的重要方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介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更注重教师隐性科研思维的培养,从而帮助老师从每日的工作中分析问题,获得理性依据,建立行动策略。“如果每一位老师在工作中都能自觉地建立并且应用科研思维,那么,我们相信,老师日常的每一项工作就会走向科研化道路,而这恰恰是中小学老师做科研的根本目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9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