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向好发展开局之年的民生答卷
2022/12/28 来源:不详“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冲击,我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5亿人,覆盖超过95.6%的人口;
职工基本养老金迎来17连涨,且新增部分全部发放到位,1.27亿退休人员受惠;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67种医保谈判药品,平均降价61.71%;
截至10月底,全国已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4万个,超过全年目标任务……
一张张民生“成绩单”,透出浓浓的暖意。
强根基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也是最大的民生。就业饭碗端得稳,民生之本根基牢。
“申请不到一个月,就成功入账13.14万元!”山东金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绍和意外又惊喜。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年9月,公司收到一笔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拿到这笔钱,公司即刻开展了员工培训,并发放了员工福利,大家都很兴奋。
“之前申请的‘以工代训’补贴,现在有关部门也在加紧办理,我们有望再获得最高30万的补贴。有了这些钱,我们将加大力度进行员工培训,无论是稳岗扩岗还是稳健发展都更有信心了!”高绍和说。
年,我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延续实施,1至9月,向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亿元。
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的同时,一系列保就业、促创业的精细举措也逐步落地。截至目前,有关部门向万低保家庭、脱贫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帮助万名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
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这成为民生基本盘“稳”住的有力证明之一。
“不让一家受寒,方为天下之暖”。济困扶弱是兜牢民生底线的应有之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绝对贫困已消除,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年,社会救济和临时救助力度加大。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两年平均名义增长8.4%,超过年同期增速;其中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人均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同比名义增长9.8%、20.1%。
“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的话在网络上被刷屏。
70万元一针,被“砍”到3.3万元一针!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公布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诺西那生钠成功进入医保,实现天价罕见病药在基本医保准入的零突破。消息一出,许多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家属喜极而泣。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道行致远,不忘初心。
“十四五”开局之年,围绕夯实民生之本,一系列聚焦稳岗位、促就业的政策接连落地;坚决补齐特殊困难群体这块“短板”中的“短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兜底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常态化、制度化实施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
这一年,我国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被不断织密;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近万人次,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超过万人次;国家医保目录调整,67种独家药品平均降价61.71%……
“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确保基本民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如是说。
增供给
——顺应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成为向美而行的风向标。
北京石景山区的孙奶奶多年前因车祸导致腰椎受损,双下肢功能障碍,长期卧床,需要有人照顾。自年1月1日起,正式享受长护险待遇,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服务,悉心陪伴。这让孙奶奶身心健康都得到较大改善。
年8月,《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出炉,统一了享受长护险待遇的门槛,制度进一步规范。截至目前,全国49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覆盖1.4亿人。
伴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领域的消费升级、技术迭代,人们渴求更加高效便捷、温馨舒适的智慧生活。
在成都锦江区汇泉路社区,58同城到家精选平台将下单、支付、履约、售后功能接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