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落实双减
2023/4/6 来源:不详1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虎年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年秋季学期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开局良好、进展平稳、成效明显。作业总量时长有效控制,作业管理制度普遍建立,作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高到秋季学期末的92.2%。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比“双减”实施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虎年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双减”工作。(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劲松/摄)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任王攀介绍,西城区深入贯彻“双减”各项决策部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区域内的质量监测情况来看,学生睡眠时间显著增加,睡眠在9个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数增长了16个百分点;体质健康监测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业的时长显著下降,作业的质量显著提升。家长对课后作业形式的认可度也达到了98.3%。依据课程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学业的质量和水平都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任王攀介绍北京市西城区年秋季学期落实“双减”成效。(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劲松/摄)
吕玉刚称,年,教育部重点从四个方面持续巩固提高学校“双减”工作水平。
一是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推动各地各校通过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完善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举办作业设计大赛等等,进一步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水平,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在“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注重“上水平、强保障”。推动各地各校进一步挖掘校内潜力,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督促尚未落实课后服务经费的地方逐县逐校落实到位,切实保护好教师参与参加课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育部将召开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充分发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指导作用,推动各省制订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强化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深入推广应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认真遴选“基础教育精品课”,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是提高均衡发展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大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出台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意见,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研究制订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委托有资质的、信誉度高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独立调查,并利用督导监管的平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要畅通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和途径,进一步提高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水平。
记者:叶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