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读个好学校,你能花多少钱小林
2025/1/1 来源:不详最近关于北京西城区“多校划片”的讨论非常热闹,随之而来的还有西城区学区成交量的大幅增加,家长们都想赶上这一趟末班车,让孩子能确定地进入到梦寐以求的学校。这些年,北京普通住宅的价格没有非常明显的上涨,但学区房却一直是稳步上升的,动辄上千万,也不是普通家庭能承担的价格。恒大研究院曾公布了一组年学区房的均价数据,其中西城区以将近13万每平米高居榜首。学区房值不值得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投入万即便未来孩子能出国读哈佛,或者在国内上清华,他真的能赚回来这万吗?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对于投资学区房的家长来说,还有另一个期望值,那就是只要教育资源仍还是稀缺的,那买学区房的家长就会前仆后继。花万买的房子,孩子毕业后房子再卖掉,说不定还能赚上万,相当于赚了上好学校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这大概才是真正推高房价的原因吧。美国一些好的大学,留学生是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学校管理的基金也会赚到钱,那另一个很重要的收入来源是社会捐款。捐款对有些人来说,目的非常明确且心照不宣,那就是换一个上学的名额。比如之前被报道出来的步长制药董事长的女儿,上的是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还牵扯到资金是个人的还是公司的。那么,假设中国的好学校也允许择校,家长会愿意花多少钱为孩子择校呢?比如,好学校在现有的招生计划之外,额外划出来一部分名额,给愿意择校的家长,只要你出得起价,想上哪个学校都行。那场面会变成怎样呢?是更公平还是更加不公平?这么多年送走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住在学区房的家庭也早已换了一波又一波了吧,那学区房是不是也早已集中在了富裕家庭手里,如果不用房子来作为入学的资格,而是直接用财富呢?是不是反倒能让钱流入财政的口袋,而不是房地产呢?绝对的公平大概是不可能存在的,当下的教育体系仍还是在给很多人实现阶层跨越的机会,比如之前水木论坛的一个征婚帖子,小城市出身的男生,在阿里做到了几百万年薪。虽然总有声音说寒门难出贵子,可高考仍还是很多人实现人生改变的重要机会,只要这一通道还没有彻底关闭,那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就仍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吧。能用钱来获得教育资源,这本身是不是也算一种公平呢?还曾考虑过另一个问题,如果拥有学区房的家庭,提供一项类似售后回租的业务,是不是也会有市场。A的房子,以万的价格卖给B,同时签一份协议,6年后A必须用万的价格买回来。相当于B花了50万买了一个上学的资格,房子还是A的,只是额外赚了一笔收益。这样的方式有没有可操作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