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陵,一部明朝史,几个待解谜明十三
2025/2/10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www.wzqsyl.com/m/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城区40公里的北郊昌平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陵区占地平方公里,比明清时期的北京城(61平方公里)和年之后的新东城区和新西城区加在一起(92平方公里)还大。包括了13座皇陵、7座妃坟园寝和1座太监墓的陵宫建筑,还有石牌坊、兆域门(大红门)、碑亭、石象生和棂星门的神道建筑,以及3座行宫和园林等各式建筑、10个山口城垣的军事设施、与祭祀和宗教有关的历史古迹的附属建筑。基本上都集中在天寿山南侧的山谷之中。红圈是石牌坊和神道各设施,红线是宫墙位置,蓝线是山口城垣位置,蓝圈是妃子太子坟,黄圈是皇陵。红色是明朝北京城的大致范围。那这么多皇陵都是什么时候建的呢?都埋了什么人?花了多少钱?……带着这些待解之谜,让我们来探个究竟吧!第一谜:这些皇陵都是谁修的?你可能会说:“那还用问,当然是皇上的儿子给修得了!”您只答对了一半。明十三陵里皇陵的修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皇帝自己修的,也就是活着时候修的“寿宫”;属于这类情况的是长陵、永陵和定陵3座陵。其原因:1、安葬皇后:皇帝命长,但皇后死得早,明朝实行帝后合葬,所以皇帝为了葬皇后,就在生前建了陵寝。长陵就是如此;长陵陵门2、扬威立腕:永陵的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是兴王世子身份入大统的插班生,而定陵的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在登基之初的10年里一直是张居正把持朝政,都急需要通过营建强化自己的权威,“正名分,辨尊卑”,就如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永陵重门定陵重门第二类:皇帝死了以后他儿子孙子给修的;这类情况的是除思陵以外的其他9座陵。这些皇帝都是以皇位继承人的身份上位的,没有竞争对手和政治威胁,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利用宏伟的陵墓来证明身份。正好也可以从俭建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巩固社稷。献、景、裕、茂、泰、康、昭、庆、德第三类:集资修建的;这个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思陵的崇祯帝朱由检了。亡国之君,儿女死的死逃的逃,自然没有后人给他尽孝。随后登基的清朝皇帝,既没有精力和财力,也并不情愿去做,所以只能是民间明朝的遗老遗少们帮衬了。先是李自成时期的大顺年间,昌平用了不到两银子下葬。而后在清顺治二年,靠陵地租银两、太监捐助两和引兵入关的吴三桂捐两才把思陵建成。思陵陵门第二谜:这些皇陵里到底有多少人?在明十三陵的皇陵里一共有埋葬了37位,其中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和1位唯一名正言顺的被埋进皇陵的皇贵妃。★长陵: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原配、仁宗生母)★献陵:仁宗、诚孝昭皇后张氏(原配、宣宗生母)★景陵:宣宗、孝恭章皇后孙氏(第二后、英宗养母)★裕陵:英宗、孝庄睿皇后钱氏(原配)、孝肃皇后周氏(宪宗生母)★茂陵:宪宗、孝贞纯皇后王氏(第二后)、孝穆皇后纪氏(孝宗生母)、孝惠皇后邵氏(世宗祖母)★泰陵:孝宗、孝康敬皇后张氏(原配、武宗生母)★康陵:武宗、孝静毅皇后夏氏(原配)★永陵:世宗、孝洁肃皇后陈氏(原配)、孝烈皇后方氏(第三后)、孝恪皇后杜氏(穆宗生母)★昭陵:穆宗、孝懿庄皇后李氏(原配)、孝安皇后陈氏(第二后)、孝定皇后李氏(神宗生母)★定陵:神宗、孝端显皇后王氏(原配)、孝靖皇后王氏(光宗生母)★庆陵:光宗、孝元贞皇后郭氏(原配)、孝和皇后王氏(熹宗生母)、孝纯皇后刘氏(崇祯生母)★德陵:熹宗、孝哀悊皇后张氏(原配)★思陵:崇祯、庄烈愍皇后周氏(原配)、皇贵妃田氏(原墓主人)第三谜:十三陵里有殉葬的妃子吗?答案是:有,但是不多了!明朝妃子殉葬始于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他驾崩西去时一共带上了38位没有生过皇子的嫔妃和8位侍寝的宫女。说起来他老朱的孝陵地宫里人均居住面积可能也不大。第二个是老朱的儿子,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他老人家活着时候就与他老爸一样喜欢打仗,这驾鹤西去时也是有样学样的一并带走了30多位嫔妃,一起进入长陵。第三个是小朱的儿子,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后人都夸这个皇帝宅心仁厚,心宽体胖。所以,也不知道是太胖了嫌人多地宫里挤,还是本来后宫佳丽少,反正最后只陪葬了5名嫔妃。第四个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这位皇帝老哥一起携手进入景陵的有10位嫔妃。最后到了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这里,就是一生当过两次皇帝的那个俘虏皇帝,在他弥留之际下旨,自他开始废除嫔妃殉葬制度,结束了明朝殉葬传统。去过定陵地宫的应该知道,除了正殿的棺床上并列摆放着帝后的棺椁,在左右配殿里也有空着的棺床。这两处配殿的棺床应该就是给殉葬嫔妃用的。所以,十三陵里,只有长陵、献陵和景陵里人多,除了皇帝和皇后外,还有50位左右的殉葬嫔妃。而其他地宫里,只有正殿里有帝后,配殿都是空着的。定陵左配殿四谜:这些陵花了多少银子?十三陵一共花了多少钱呢?历史文献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明实录》中有记载,长陵、永陵和定陵每个陵的营建都有多万两白银。而明末在修建德陵时,工部预估的营建费用为万两白银。所以,推算思陵之前的12座皇陵最少花费了4万两白银。而思陵由于是在清朝时修建,所以是募捐了多两白银后建起来的,这点儿钱与前辈们的比,就是毛毛雨,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明十三陵的13座皇陵一共花费了至少4万两白银,按照明晚期白银的市场价值,折合到现在人民币是1两白银相当于0元人民币,那就是13座皇陵造价亿人民币!要知道明朝税收最好的万历年间,全年的税收才0万两白银!在国力好的年代,还可以由国库出钱,但自嘉靖开始就是靠卖官捐官来筹集资金。万历年间卖官的钱也不够了,就加设盐税,你想想,盐每个人都要吃,这就相当于是人头税。而后期崇祯年间,除了这些,还要摊派官员捐款、提前预征税率、加设收税关卡等等手段。所以,大工程大项目也是压死这只明朝骆驼的稻草中的一根吧!第五谜:十三陵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答案就是:没有规律。由于长陵在当初选位时,只考虑自己的长陵应该建在什么地方,没有给子孙后世认真考虑和规划布局,所以后世在礼仪关系上有些不明确和混乱。接下来的献陵是在长陵的右侧(西侧),是明宣宗给自己执政才10个月就挂了的老爸选的。这个是违反了“左昭右穆”的宗法礼仪的。其原因有二:其一,是长陵右侧的风水比左侧好,符合古人的“趋吉而葬先人”的古法;其二,仁宗在位时,有意将京师再迁回南京。如果真的迁都,后面大家又要去孝陵附近重新选位了,那长陵的昭穆之位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再后来,后面的接班人学习前辈,干脆放弃了“左昭右穆、子居父侧”等束缚,而选择“择吉而葬”的原则了。所以,十三陵的各个皇陵就出现了无一定的规则,分布不统一的现象。第六谜:十三陵是正南正北吗?答案是:不是。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中,对于选陵有着严格的选择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要满足“龙、穴、砂、水、向”这五点。要求龙脉走向要清晰,砂山在各个方位要齐全,明堂要开阔平坦,水流要环绕而汇于前,朝向要争取热轴的方向(南偏西15)。而朝向只是其中的一点而已。在十三个皇陵中,全部符合要求的有:1、长陵南偏西92、献陵南偏西、裕陵南偏西、茂陵南偏西、庆陵南偏西、思陵南偏西5其他的几座陵在朝向上偏离的就多了,有的甚至就是东西厢房:3、景陵南偏西、泰陵南偏东57、康陵南偏东、永陵南偏西、昭陵南偏东、定陵南偏东、德陵南偏西88黄线是各陵的指向综合来看,皇陵在选址上并不是单纯考虑南北朝向,而是更看重其他的几点的,所以也就没有正南正北的。(未完待续)老常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