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活在当下
2022/10/2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46309.html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7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跨越连通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不仅完整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见证。时至今日,大运河仍发挥着其交通、水利、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要契机,保护利用好这一“活”在当下的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应有之义。
本端记者程晓刚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它没有凝固在历史中,而是在新时代再次焕发生机。今年是大运河成功申遗的第八个年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统筹谋划,传承传播大运河承载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最终让人民享受这一古今智慧相结合的成果。
整体规划:
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为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群策群力,统筹规划,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调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到年,各类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湖安澜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
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年编制《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并举,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依法合规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今年3月30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这是河北省关于大运河的专项法规,为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据介绍,近年来,河北积极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普查、大运河安全巡查,对32处水工遗产点段和42处相关历史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建立文化遗产名录;完成大名府故城环境整治工程、大运河永济渠段的考古勘察、大清河流域考古调查等;持续推进大名府故城、贝州古城遗址、沧州旧城遗址等重要城址考古勘探工作;统筹运河沿线场馆建设,提升沧州、阜城、景县等地运河文化主题博物馆综合展示利用水平。
《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于年印发,在此基础上,安徽省开展了《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名录》《大运河考古及标志性遗址遗迹展示项目论证及实施方案》制订工作,把握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统筹推进整体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如今,在淮北市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格局,柳孜运河遗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濉溪古城建成开放,临涣古城墙、濉溪明清酿酒作坊遗址保护展示等工程稳步推进。
创新实践:
生动传承传播中华文化
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让文化遗产价值不断凸显,更让民众认识并认同中华文化。依运河而建、依运河而兴的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立足“古城、水城、绿城、慢城”定位,保护水生态、打造水景观、弘扬水文化,重建的古城已成为齐鲁文化新地标。山东还以微山湖、东平湖为集聚发展区,整合开发运河两岸文化旅游资源,串联山陕会馆、戴村坝、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济州古城、台儿庄古城以及鲁故城、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性项目,深入挖掘传统工艺、民俗节庆、地方戏曲等资源,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
▲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展示苏州非遗
非遗是传递大运河文化内涵的名片。历来,江苏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良玉虽集京师,工巧首推吴郡”——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宋锦、缂丝、苏绣等都因为大运河纵贯南北交通后推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到今天,依然在大运河沿线传承和发展,浸润着百姓的生活。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费巍介绍,苏州在保护大运河相关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传承人和保护单位“重申报轻履职”问题,苏州尝试在市域范围内探索建立传承人及保护单位退出机制。到了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其中明确了包括退出机制的评估机制。在这一机制的督促下,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在履职尽责方面越来越积极,苏州近两次传承人评估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2.24%和%。
为了更好传播大运河文化,年起,苏州开始策划“非一般”系列活动,陆续推出“非一般的甄选铺”(非遗展销平台)、“非一般的节日”(非遗民俗活动)、“非一般的课堂”(非遗宣传普及)等子项目,全面推动非遗传播。
日益发展的数字化技术,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路径。日前上线运行的“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遥感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纵览大运河(浙江段)基础数据,横向协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水利等多部门数据,并贯通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据悉,北京通州大运河智慧景区创建工作也在加速推进。景区将运用AR、VR、MR等数字技术手段,打造漕粮进京、运河风韵、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大运河的古与今。
融入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造福
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而是绵延不绝的生活。
河南各地重视发挥大运河遗产的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大运河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郑州市以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为依托,制定了建设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的发展规划,旨在打造一个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生态提升为一体的区域,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滑县积极探索道口古镇的保护利用新途径,采取“公助民建”的办法,对明清历史街区进行维修保护,依托老字号历史建筑成立运河古镇民俗展馆、非物质文化展馆等,依托大王庙建成民俗文化园,逐步打造集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和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运河古镇。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顾问洪永跃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经验表明,越是走近民众生活,就越有利于文化传承。”大运河孕育的多种文化形态,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拱墅区的保护利用实践不只是单纯复原历史的时空,而是基于文脉梳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将大运河沿线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品质生活空间,让所有认同大运河、向往大运河的游客方便到访,并获得更有品质的体验。“活用文化遗产的基础是保护,目标是要为人民造福,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服务,为共同富裕服务。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也要让百姓可看、可触、可感、可休憩,和百姓生活紧密联系。”洪永跃说。
▲桥西区历史文化街区
如今,拱墅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在综合整治与保护修复中,已经蜕变成了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该街区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至今仍保存了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户原住民过着枕河而居的生活。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强调营造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老街氛围,不管是走在桥西直街上,还是走在街区小弄里,都仿佛回到了“钱塘自古繁华”的时光。
桥弄街、敬胜里、如意里则为胡同文化的典型代表,使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充满了江南水乡韵味。街区内文化资源丰富,有杭州工艺美术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五大国家级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中汇聚了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大运河拱宸桥桥西文化馆、韵味浓厚的晓风书屋和拱宸书院,各类文化资源交融荟萃,别具一格。
大运河沿线也是杭州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汇集了杭州钢铁厂等一批近现代工业企业。虽然运转了近60年的杭州钢铁厂于年关停,但很多工业遗存被保存下来,杭州钢铁厂拥有了新的身份——杭钢旧址公园。这里将为文、产、商共融共生创造优质环境,构建成集工业旧址观光、数字科技产业集聚、文化创意融合为一体的数字产业新生态与国潮文化新地标。
洪永跃表示,千年运河,百年工业,大运河工业遗迹和党的发展、共和国的发展一脉相承。因此,大运河文物遗产从古至今承载的都是奋斗拼搏的中国精神,是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这种精神财富将通过高质量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留传给炎黄子孙。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再现元大都运河盛景
本端记者李佳霖
大运河北京段贯穿北京市昌平区、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通州区,位于北京什刹海风景区的郭守敬纪念馆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景点。
郭守敬是中国元代伟大的科学家,在天文、水利、测绘及仪器仪表制造等方面有很大成就。他对大运河河道“裁弯取直”,通过开凿大运河山东段大大缩短了南北航道距离;对北京一带河道进行修整并开凿通惠河,实现了大运河在当时全线通航。
郭守敬纪念馆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为主题,以“世界名人郭守敬”“大都水利开新篇”“通大运河树丰碑”“前贤遗珍恵后人”“科普教育展厅”五大展厅介绍了郭守敬的生平,特别是郭守敬对大都水利系统的规划、在贯通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贡献等。该馆还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如第三展厅设置的多媒体沙盘互动装置,直观再现了积水潭码头舳舻蔽水的盛况与白浮引水工程等,诠释郭守敬一生的丰功伟绩,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介绍,纪念馆充分利用所在区位特征优势,不断发掘“京杭大运河北方终点码头”作用,讲好大运河北京段“最后一公里”贯通的故事。纪念馆策划的“帝都的半径”什刹海水系城市行走探访路线,以水为线,贯穿行程,讲述北京老城内的运河水系。
张鹏表示,纪念馆每年举办约50场专题活动与节庆活动,广泛传播运河文化,同时根据受众群体特点及需求,在推出的活动中进行年龄细分,进一步提供精准化文化服务。例如,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专门版本的语音导览和学习手册,深受家长和孩子认可;推出“汇通书院”,通过体系化的主题课程,将大运河、北京城和科学家3方面内容,以更适宜的方式吸引孩子学习。
近年来,该馆集结多方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大运河文化的传播。纪念馆组建起总数超过人的志愿者队伍,从开放接待、讲解教育等方面,为运河故事的传播发挥作用。纪念馆还积极联系相关单位,联合发起“大运河博物馆联盟”,与运河沿线二三十家博物馆建立起良好合作,共同为这一世界遗产“活”起来贡献力量。
“纪念馆长期以来坚持将视野拓展到馆外更广阔的空间,不断拓展大运河文化的辐射面。”张鹏说,通过馆外巡展,纪念馆将精品展览“大运河在北京的最后一公里”送到企业、北京各大高校;发起“公益展览百校行”系列活动,把主题展览送到所北京的中小学校;不定期与馆外文化机构合作,推出守敬讲坛、运河书会等公益活动,丰富运河文化的传播方式。
天津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打造闪亮的津门运河明珠
本端记者连晓芳
悠悠流淌了余年的大运河所经之处,诞生了无数繁荣、富足的城镇,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千年古镇杨柳青便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天津市通过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名镇,构筑古韵悠扬的运河村落,呈现古色古香、水系纵横、杨柳青青的运河风貌。
西青区杨柳青镇副镇长宋卓表示,未来5年,杨柳青镇将以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中心,加快配套产业精准落地,提升改造古镇景区夜景灯光,在前期建设的杨柳青民俗文化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汁原味杨柳青特色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广和传播运河文化、年画文化、赶大营文化、大院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
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周边,西青区还重点布局国潮青年小镇和文化学镇,打造沉浸式国潮文化街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地,在镇北生态区建设树蛙部落忘忧花园理想村,打造高端生态康养休闲特色旅游片区,通过不断整合杨柳青文旅资源,展现杨柳青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建设大运河文化公园,除了彰显自然生态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还有助于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附着于大运河之上的遗产以及反映大运河完整性的资源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认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紧密结合,通过建设旅游体验项目、民俗文化小镇、特色街区和打造旅游线路等方式,将文化遗产与旅游消费需求紧密对接,对于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大运河遗产旅游的带动作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天津通过一系列举措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年底,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推出了40条精品旅游线路,“运河印象一日游”位列其中,沿途串起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杨柳青古镇等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此外,运河沿线重点片区已形成多处较为成熟的游线产品,包括杨柳青古镇民俗游、三岔河口周边海河水上观光游等产品,为大运河主题旅游线路的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吴丽云建议,发展大运河主题旅游,还需充分考虑游客的消费需求,将更多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内容融入其中,为游客提供更优的旅游体验,增加游客对运河文化的深度感知。大运河的旅游发展,可在线路串联的基础上,将文化、工业、农业、渔业、体育等相关产业资源与运河旅游资源相融合,形成更多主题内容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带动运河周边地区关联产业的发展。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
续写大运河畔的姑苏繁华
本端记者刘海红
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地级市,有遗产河段公里,占遗产区总面积的46%;遗产点段28处,占遗产点段总数的1/3,历史遗存丰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展示体系为淮海战役建筑纪念群等22个核心展示园,湾头—瓜洲等26个集中展示带,淮安龟山御码头遗址等个特色展示点,以运河主线为轴心推出旅游线路,沿途规划24条水上支线和17条陆上支线,游客可一河阅尽江苏文化之美。江苏以高质量建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为抓手,建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标志性工程,将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江苏“美丽中轴”。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展出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设置“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两个基本陈列和“运河上的舟楫”“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等专题展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博物馆的发展应注重特色和多样性,将博物馆融入社会发展中,以多元的展示手段满足观众多样性的参观需求。她介绍,在“运河上的舟楫”展览中,观众可登上清代康熙时期一艘20米长的沙飞船模型,沉浸式体验船只在运河上前行;“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既是展览,也是休闲与购物的空间,观众在博物馆中可享受文化休闲和旅游一站式服务。
今年4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一期)上线运行,平台利用倾斜摄影、三维建模、虚拟现实、GIS等技术,突破传统线下展示和体验的时空局限,全面展示大运河历史沿革、文化资源分类与空间布局、文物与文化资源点古今风貌等,以“知运河”“探运河”“游运河”打造了一条线上数字运河。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补充,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将大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大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立体的了解古老大运河的途径。
随着一个个重点项目的落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正在推动传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模式创新,带动沿线城乡区域特色化发展,推动大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共生,续写大运河畔的姑苏繁华,讲好新时代“运河故事”。
年6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大运河,“活”在当下》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