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会是楼市最坏的一年
2023/6/23 来源:不详房产筑起了大坝,接下来的水都变成冰!
最近楼市的利空消息一个接着一个,暴风骤雨一般,很多人扛不住了。
1
这几天,我朋友圈中介发得最多的房源信息,就是学区房。
一套万南京一线学区三室套,报价已低于市场成交价40万,依然无人问津。
大户型和高总价的房子,带看人数断崖式下降。
链家和我爱我家的APP上,最近新上学区房源数量暴增。抛开疫情因素,房主都有点想套现离场的意思,毕竟政策趋势不友好,不确定性变强,心里慌得很,好像把房子换成钱很安心一样。
如果说,南京只是受到恐慌情绪的影响,那么深圳、北京就属于靴子落地一类。
新政之后,深圳学区房的成交价整体降幅在5%-15%,关键是太难卖了,有业主甚至为卖房拉人中介群,承诺只要帮忙成交都有2个点佣金和大红包,而且没事就在群里发红包。
北京西城区有业主,从之前的万元降到万元,降了95万元。
这种降价才只是开始,想想北京万柳的蜂鸟社区,房价从顶点的万,跌到了后来的万,降幅高达了20%。
这一波学区房的调整,由于受到自上而下政策的影响,被摁得死死的。
自媒体、中介乱说的嘴彻底闭上了。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下,成交价和成交量怕是会一步步探底。
2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少数房企出现异常性大降价卖房现象。
沈阳、昆明、桂林、岳阳......
非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区的投资属性的房子,打八九折算少的,有些甚至拦腰斩,其中不乏大家熟悉的一线房企品牌。
随着调控升级,全面限制,严厉程度达到历史之最,房企资金面持续变差,频频信用违约,三道红线踩了两道(红线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红线2:净负债率大于%;红线3:现金短债比小于1.0倍),还不怕吗?
想一切办法回笼资金,缓解债务压力,自救呀!
同时,拿人力成本开刀,所以房企大面积裁员的消息,才会满天飞。
到最后,没扛住怎么办?烂尾,买房人最怕的事情,最近已经开始在各地出现了。
3
中介关店潮正悄悄来临……
以深圳为例,今年5月,深圳贝壳系约有家门店关闭。截至5月底,深圳贝壳系员工约人,较年12月减少0人。
这才仅仅是开始,随着二手房交易量的大幅下降,即使算上公寓和新房,80%以上的中介大概率没生意可做。
开店成本摆在那里,所以关店潮和裁员潮肯定会继续。
业内人士估计,或是因为对后市不看好,或是因为资金链不足,未来半年会有30%的中介门店关门。
4
控制房价,已经成了当下最高战略之一。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截止7月底),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累计调控超过次,其中中央各部门的调控政策达46次,年同期只有30次左右。
怕什么?不少城市房价完全失控,以学区房为代表,甚至自媒体的一篇文章、一张表格,就能把价格炒上去。
后果是什么?过高的房贷,掏空了居民的现金流,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消费下滑和婚育下滑,房地产就是一座大山。
基本国策一旦变了,很多逻辑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还记得,任泽平的金句: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现在变成了,“长期看政策,中期看政策,短期还得看政策”。
5
很多人把今年楼市的情况,和7年前去对比。
虽然都是高库存,但年的时候,老百姓的负债并不高,货币化棚改、降息等各种救市措施,效果立竿见影,加上央行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工具多,这些钱迅速流入楼市,在成交量和房价同时蹿升的同时,市场情绪被调动起来。
现在呢?看看过去几年居民负债率的增速和变化(按央行给的72%的居民负债率,其实已经接近日本当年的拐点。当时日本的居民收入分配比国内更高,达到GDP的60%,而目前国内的居民收入分配只占GDP的47%),再看看消费品的变化(高端还能保持,中端直接完蛋),环境完全变了。
更重要的是,限制流向楼市的资金。
不少城市,二套房贷款利息超6%,不仅通过指导价压缩贷款额度,放款还要等半年,一环扣一环,直接影响到刚改的信心,很多人打算小套换大套,干脆按兵不动了。
信贷就是房地产的血液,这不是逼着人全款吗?全款还炒什么房。
此外,监管部门都在严查经营贷、消费贷和信用贷等违规资金流入楼市的情况,就连首付,都要追溯来源,写承诺书。
从去库存到去金融化,不一样了。
还有一点,相比7年前,市场真正的刚需不多了。
结
市场明年会转好吗?看政策,也许更差。
那房子还能不能买?
二三四线人口不断流失的城市,由于资源过剩,没有任何人口和资金的支撑,房价会出现大面积下跌。
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大起大落的行情一去不复返,二手房温水煮青蛙会是常态,“一九现象”要习惯。就投资而言,可能会局限于很小的范围,现金很重要,可以趁机抢到一些优质板块。
新房呢?看倒挂多少,看首付比例,看摇号热情,看区域位置,看开发商。
-END-
(本文首发“石榴询财”,